滚动 要闻 宏观 证券 产经 汽车 科技 评论 原创 地产 关注 生活 快讯

环球热推荐:应变局 破困局 开新局 银行理财市场以创新促发展

2023-01-10 08:09:12      来源:金融时报

2022年,全面净值化时代开启,银行理财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资料图】

在过去一年中,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和养老保障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

但同时,受净值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几次较强的赎回压力。

业内专家表示,展望2023年,随着股市回暖、债市趋稳,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逐步修复,预计将重回稳定增长趋势,存款理财化的大趋势不变。

新的一年,理财公司将如何引领发展,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

理财产品净值有望逐步修复

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创新更加有序,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2022年,理财产品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净值波动,引发投资者的广泛关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甚至出现“破净”现象,让银行理财市场承受了较大的赎回压力。不过,业内专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是资管产品在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破净’的主要原因是资产端投资的产品出现短期波动,导致跌破净值,由此引发投资者恐慌,并急于进行赎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进行赎回操作势必要将资产端的产品再做抛售,如此一来,会进一步放大净值下跌的幅度。

展望2023年,业内专家认为,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无法避免,但“破净”现象会有所好转,银行理财市场将会保持稳健发展。“在前期赎回压力集中释放和极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离场后,理财产品下一阶段流动性压力并不大。随着债券市场趋于平稳以及金融机构投资策略调整,理财产品净值将有望逐步修复。”董希淼表示。

与此同时,在经过了2022年净值大幅波动的冲击后,银行理财公司也会采取更多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2023年,银行理财公司在底层资产配置过程中或将更加注重净值波动控制,在投资者端,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的关注度有望提升。”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

需提升投资者陪伴与教育能力

业内专家表示,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两度出现大面积“破净”,背后反映出的是,在资管新规正式施行、银行理财产品遵循规定进行转型之后,在投资者端,对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理解仍需要一个过程。

那么,在2023年,银行理财公司应该如何做好与投资者之间的产品和信息沟通?

“一方面,要根据客户的偏好,去推行、发展相应的产品。可以考虑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开发一些估值相对更加平稳的产品,来满足客户低风险的投资惯。”曾刚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另一方面,要加强投资者陪伴,及时与投资者进行沟通,将净值化产品理念更好地向客户进行传递。

对于银行理财市场来说,投资者教育工作需要持续强化。

“应继续完善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更准确地反映理财产品实际风险水平,并充分告知投资者。在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的基础上,引导投资者全面看待市场变化,理性对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努力做价值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董希淼表示。

2023年,银行理财公司也需要通过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来实现对投资者更好的陪伴。

创新产品将更为丰富完善

2022年,银行理财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过去一年里,创新层出不穷,养老理财、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理财等主题理财产品备受青睐。

“银行理财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银行理财公司需要开发更多新产品,以适应客户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构建起长期竞争的比较优势。”曾刚表示。

专家认为,在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产品创新仍将持续。

“下一步,要紧扣客户需求特征,来开发相应的产品。”曾刚表示,银行理财公司的客户普遍属于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更为接受固定收益,因此,需要银行理财公司发挥自身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方面的比较优势,去构建更加符合客户需求、净值波动相对更小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需要根据养老市场和其他特色领域的潜在发展空间,继续拓展养老理财及相应主题理财产品,不断寻找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机构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和发展路径,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专家提醒,银行理财公司在积极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以ESG主题理财产品为例。“ESG本身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ESG主题理财产品在实际落地阶段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现阶段,ESG主题理财产品仍处于概念驱动期,存在部分银行理财公司将相关性不强的产品通过ESG概念进行包装炒作的现象。”薛洪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并且,从实际运作上看,主题理财产品很难在产品收益层面与普通理财产品拉开较大差距,但由于在产品宣传时着重突出了主题属性,又容易抬高投资者的收益预期。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之处,需要银行理财公司在未来进行重点协调。

业内专家表示,在后续的发展当中,银行理财公司需要严格主题理财产品的认定标准和宣传方式,并在产品宣传时做好投资者预期引导,避免出现为扩大募集规模而夸大宣传或误导宣传的情况。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银行理财 实体经济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jtx.042.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天下周刊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粤ICP备1802332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