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要闻 宏观 证券 产经 汽车 科技 评论 原创 地产 关注 生活 快讯

以高铁为媒介塑造新时代城市文化形象

2025-09-08 06:16:42      来源:中国改革报

□ 任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高铁自2008年开通运营以来,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高速铁路网。高铁不仅是一种高效的交通工具,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气质的重要窗口。在这一流动场域中,城市得以广泛“被看见”,也更易于被受众感知其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从而增强城市影响力,促进文化认同。

从物理通达到文化触达的传播媒介转向

当前,高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物理通达功能,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触达功能。一方面,高铁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其核心功能在于提升交通效率、促进区域开放与发展。另一方面,凭借高效的通达能力,高铁使城市成为便捷的传播节点,为信息的流通、文化的传播提供高效通道。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高铁自身宣传与城市文化传播相互分离、缺乏协同的现象,高铁的核心功能仍是交通运输工具,其作为城市文化传播载体的属性尚未充分显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铁已跃迁为兼具交通动脉与城市形象展示和传播功能的复合型媒介。高铁站、车厢、沿线景观等能够对城市主要标识和文化符号进行展示,并借助数字媒介技术动态融入城市历史脉络,使受众在出行中沉浸式体验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激发对城市未来的期待。这一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讲好城市故事、展现城市温度、深化城市形象的视觉传播和情境化表达。同时,高铁所提供的流动性场域,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构建高频触达的展示场景,持续提升城市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视觉表达到情感链接的叙事重构

高铁不仅是展示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更是激发情感共鸣的“认知窗口”,使受众既能直观感知城市风貌,又能从深层理解并认同其文化内涵。一方面,高铁作为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生动展示着城市的现代化成就、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人文魅力。高铁站往往在建设之初就注重对当地文化符号、精神符号的展示,如成都东站中青铜面具造型的支柱、川西风格的竹编幕墙等,将巴蜀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洛阳龙门站从命名上就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相联系,彰显了洛阳的深厚文化底蕴。此时,高铁站本身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地标。通过对文化符号的系统性视觉呈现,受众在进入城市之前即可感知并初步认同其文化特质,从而为城市文化在高铁场域中传播注入持久活力。

另一方面,高铁场域中的城市形象传播,不仅依托于视觉呈现,更延伸至多层次的情感链接。通过方言广播、主题影像与沉浸式场景等视听叙事形式,城市形象不仅能被看见,更能够被感受到。全国百余个高铁站在2025年春运期间设置了文旅专区,如西安北站设置了数字考古体验区,旅客可以通过AR设备进行兵马俑的虚拟挖掘;厦门站的智能钢琴自动演奏《鼓浪屿之波》,旅客可以根据音乐即兴创作……此时,高铁站的候车空间变成了文化场域,使城市形象更具感染力。同时,高铁空间内的城市叙事,更侧重于挖掘历史脉络与人物故事,以此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唤起受众与城市的情感共鸣,使城市形象叙事更具温度。

从内在建构到外部联动的传播路径创新

高铁场域中城市形象的传播创新涵盖两大路径:一是在内容层面构建多元叙事体系,强化内在文化建构;二是推动媒介平台协同与受众精准触达,实现外部传播联动。二者双向赋能、高效协同,持续优化城市形象的传播生态。

在内容层面,构建多元叙事的传播体系。一方面,应立足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策划传播活动。例如,杭温高铁开通之际推出的“跟着高铁游长廊”主题推广,系统展示沿线文化瑰宝。此类活动让城市叙事聚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清晰主线,为城市形象的立体化传播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应着力讲述“人”的故事,如在高铁站与车厢视频中生动呈现市民的日常丰富故事,以此唤起受众共鸣,增强情感联结。同时,需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特质,突出其独特形象,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在媒介层面,构建“高铁+多平台”的融合传播网络。城市形象的建构需整合多元媒介平台,形成全媒体协同传播矩阵。例如,高铁可联合报纸、电视台推出城市文化系列专题,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征集活动,激励用户创作与传播高铁及城市风貌相关短视频,扩大传播场景;与社交媒体进行合作,鼓励受众发布有关城市体验的内容,唤起更多人的城市记忆、塑造城市口碑;与博物馆、景区等文化机构联动,推出“高铁+文旅”一站式服务,持续延伸传播链路、增强传播实效。

在受众层面,推动传播内容的精准匹配与有效抵达。不同的受众在参与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关注和偏好有明显差异。因此,在高铁场域中进行城市形象传播,需依据不同受众的关注点与偏好实施差异化内容策略。例如,商务旅客普遍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可在高铁站或者车厢精准投放相关资讯,塑造专业可靠的城市形象;返乡人群对故乡情感与文化记忆更为敏感,可通过方言广播、温情短片等方式唤醒其归属感;旅游人群则更看重文旅资源与体验,宜以图文、视频等形式集中展示特色景点与美食,传递城市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分层化、精准化的传播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城市形象的可视性、认同度与感染力。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实员;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高铁驱动下的城市形象重塑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5E1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财经天下周刊网 最新资讯 产经

相关阅读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jtx.042.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天下周刊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434 922 62@qq.com京ICP备2023000331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