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黑土地的玉米裹着秋阳的余温,装上印有“中国铁路”标识的货运车厢,一趟承载着3200余吨粮食的专列从双鸭山升昌站缓缓驶出——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货物运输,更是国家“北粮南运”战略在基层铁轨上的生动实践,是保障民生供给、激活区域经济的关键一跑。
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压舱石”,粮食外运效率直接关系全国民生供给。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让农作物成熟期提前3至5天,粮食收购、仓储、外运需求集中爆发,若运输环节出现阻滞,不仅会导致粮农“卖粮难”,更可能影响南方多地的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正是洞察到这一紧迫需求,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主动靠前,搭建起与粮食企业的“信息直通车”:通过派驻专员进驻粮库,实时跟踪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收割进度、烘干产量;依托大数据分析运输流向,提前调配适合散装粮食的棚车、敞车,甚至根据上海、四川等地的消费需求差异,优化车厢编组顺序,确保不同品类粮食抵达港口后能快速分拨。
此次开行的“粮食集港图定直达班列”,彻底打破了传统货运的“中转魔咒”。以往零散粮食运输需经过“粮库-编组站-港口站”多环节解编、重组,仅在途等待时间就可能超过24小时,部分易受潮的粮食还需额外增加防潮包装成本。而“定点、定线、定时、定车次”的“四定”模式,让专列从升昌站出发后,无需在沿途任何编组站停留,直接驶入大连金港专用线,相当于为粮食开辟了“高速公路”。数据显示,这一模式不仅将货物在途时间压缩近11小时,较传统零散货物运输效率提升30%至40%以上,实现了“企业降本、农民增收、市场保供”的三方共赢。
这趟班列的意义远超单次运输本身。从“站到站”到“点到点”的升级,从零散发运到整列直达的转型,彰显的是铁路部门主动服务农业发展的担当。后续常态化、规模化开行的规划,更预示着黑龙江粮食外运将从“临时通道”升级为“长效网络”,让黑土地的优质农产品更快走向长三角、西南腹地的千家万户。
从黑土地到黄浦江,从松嫩平原到云贵高原,这趟粮食专列运载的不仅是沉甸甸的谷物,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希望。它让黑龙江的“粮仓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让南方市场的“民生需求”得到更精准的供给响应。未来,随着更多常态化班列的开行,铁轨将成为连接南北的“经济纽带”,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也让黑龙江优质农产品在全国大市场中赢得更广阔的舞台。(王晓东)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jtx.042.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天下周刊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434 922 62@qq.com京ICP备2023000331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