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要闻 宏观 证券 产经 汽车 科技 评论 原创 地产 关注 生活 快讯

每日消息!银行负债端成本优化可期

2023-06-09 18:38:11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4月社融与信贷短期回落,经济尚在修复通道中;稳增长政策导向不变,存款自律机制改革成效有望逐步释放,银行负债端成本仍有优化空间。


【资料图】

本刊特约作者 杨千/文

从央行5月11日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来看,4月社融和信贷数据表现偏弱。4月新增社融1.22万亿元,同比多增0.28万亿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为10%,与3月持平。从总量来看,4月社融表现低于市场主流机构预期,尤其是在信贷方面,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431亿元,同比多增815亿元,亦低于市场主流机构预期,预计信贷偏弱主要系2023年信贷投放前置,一季度信贷力度较大,冲量对银行项目储备及实体信贷需求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透支,叠加宏观经济复苏边际走弱、居民端需求亦偏弱,均对信贷需求形成一定的拖累。

从结构来看,企业端仍然对4月信贷形成主要支撑,居民需求延续偏弱态势。4月新增企事业单位贷款6839亿元,同比多增1055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新增6669亿元,预计主要系基建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具有一定持续性;居民部门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贷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1255亿元和1156亿元,预计主要系4月地产销售走弱,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振导致短期融资需求偏弱。

整体来看,4月金融数据偏弱,这与此前票据利率显著下行走势相一致,也与宏观高频经济数据边际走弱的趋势保持一致。

此外,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利率于5月15日进行调整,国有大行执行计准利率加点不超过10BP,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点不超过20BP。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为类活期品种,但其定价自律上限参考定期,因此,部分银行将其作为高价揽储的手段,这也导致银行对公活期存款利率显著高于个人活期存款利率。

此次调整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利率上限有望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静态来看,对公活期存款利率高的银行息差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但中期来看,负债获取能力强的银行或将更加收益。受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消息的影响,叠加长债利率持续下行,近期市场降息预期明显升温。

南京证券认为,本轮存款利率下行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而非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在二季度经济低基数效应推动同比读数较高的背景下,预计短期降息概率不高,MLF及LPR下调概率不大。此外,考虑到近期新发放贷款利率企稳,预计银行净息差拐点已现。

从近期宏观数据来看,PMI、CPI、PPI、金融数据均指向当前经济仍延续弱复苏格局,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复苏并不强,若后续经济复苏仍然延续偏弱格局,或可对政策有所期待。从行业层面来看,近期市场对存款利率下调的关注度较高,并由此引发降息预期升温,但本轮存款降息主要日的在于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并帮助银行补充内源资本,当前宏观环境下贷款利率下行的迫切性不高。

银行融资主渠道地位未变

从银行业的定位来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具有信用创造职能,金融发挥资源配置核心职能,满足社会再生产中的投融资需求。金融系统通过资金融通将资源配置到优质企业和部门,支撑经济稳健高质量增长。

由此可见,金融的核心功能是为实体经济主体再生产提供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金融系统通过将闲散的可投资资金整合,引导其有序地流向实体产业,满足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金融系统为企业提供融通资本、投资渠道、金融信息、风险管理等工具,满足企业的融资和再生产需求。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通过风险信息的反馈,降低投资者交易和监督成本,引导资源由低效率组织机构向优质组织机构转移,通过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

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金融机构需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业态,以适应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金融体系积极适应实体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变革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体系需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业态,提升资源配置质效,引导资金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兴行业和资金匮乏的民营、小微企业转移。

总体来看,社融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银行业在社会融资渠道中仍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实体经济80%以上资金依旧来自间接融资,银行是企业融资的核心渠道。

相比国际市场,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严重失衡,直接融资占比偏低。从社融结构上看,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是中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占社融的比重为8.75%,股票融资占比为3.04%,直接融资占比合计11.79%。从证监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国际比较专题研究中整理的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2年间,G20成员国平均直接融资比重从55%上升至66.9%,美国直接融资占比维持在8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直接融资比重合计不足15%,远落后于美国。

第二,金融体系基础制度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拓宽实体企业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对资本市场体系有更高的要求,基础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程度和法律体系均需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效率,后续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深化有望延续。债权融资对企业信用要求更高,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没有背书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直接融资,企业主体不得不转向间接融资来解决自身融资问题。展望未来,在中国金融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未有根本性变化的环境下,间接融资仍将是中国的核心融资渠道。

截至2023年5月17日,上市银行数量为42家,上市银行总市值为10.56万亿元,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10.17%;上市银行流通A股市值为6.81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9.53%,占比较年初有所上升。

年初至今,银行板块表现优于沪深300指数,但估值处于历史偏低位置。截至2023年5月19日,银行指数与年初相比上涨2.83%,高于沪深300指数1.38 个百分点。当前银行板块PB估值仅为0.5倍,处于历史偏低位置。

银行业绩短期承压

一季度,随着经济与社融数据的回落,上市银行业绩短期承压明显。4月经济数据转弱,投资下滑、内需潜力有待释放。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维持小幅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大幅下滑17.41%,主要受制造业与基建投资下滑影响;受益于2022年同期低基数效应,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但2年复合增速仅为2.62%,增长动力偏弱,内需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月出口同比增长9.5%,较3月放缓;PMI录得49.2%,跌至荣枯线以下。

随着经济数据转弱,监管引导存款利率下行,主要表现在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调整,规范存款定价、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近期,《关于调整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自5月15日,国有大行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定价执行基准利率加10BP,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BP。

《通知》进一步规范银行存款定价秩序,减少无序竞争。通知存款是一种不固定期限的存款,其存款期限由存款人事先通知银行决定,过期部分将计为活期存款。协定存款则指银行与客户签订协定存款合同,约定客户在银行保留一定金额的存款以应付日常结算,并按照协定存款利率计息的一种存款方式。相比于之前改革措施更多地影响中长期存款利率、协议存款、大额存单等,此次《通知》对活期和短期存款定价行为影响更大,有利于全方位减少高息揽储行为。

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自律上限调整助力银行稳定息差,为实体经济融资降成本打开空 间。截至2022年年末,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NIM)同比下降10BP,负债端平均成本率仅下降5BP,存款平均成本率上行8BP,多数上市银行存款利率降幅较小甚至有所上升,成本刚性仍存,有一定的调降空间。

国有大行受新规影响有限,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利率面临调整。央行数据显示,1天和 7天期通知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8%、1.35%,协定存款基准利率为1.15%,调整后国有大行1天和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上限为0.9%、1.45%,协定存款利率上限为1.25%,其他金融机构相应上限分别为1%、1.55%和1.35%。

就当前披露数据不完全统计,多数上市银行的存款利率已低于上限,对上市银行的影响总体可控,仅有部分区域中小银行利率超过上限。就企业存款利率而言,部分上市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利率超过1%,甚至高达1.59%,与现有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上限形成倒挂,具备补降空间。

由于货币政策继续兼顾总量和结构,利率调降空间预计来自存款端。近期,央行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银河认为值得关注的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实现“开门红”。综合考虑信贷投放季节性特征、投资走弱以及当前政策导向,后续信贷投放力度有望趋稳。

第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和41.2%,细分领域信贷投放延续高景气度,持续利好区位优势明显、专注细分市场的中小行。

第三,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3月末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3%,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后期下行空间预计来自负债端成本优化。5月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调整,有助进一步规范存款定价,压降负债成本,为实体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下降提供有力支撑。大部分银行已于2022年9月下调了存款利率,2023年4月以来,2022年未调整的银行也进行了补充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社融信贷回落,新增社融和信贷低于预期,表外融资转负,居民部门存贷款减少。4月新增社融1.22万亿元,低于2万亿元的预期值,同比多增2873亿元。截至4月末,社融存量为359.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新增信贷回落、表外融资负增长是社融低于预期主因。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431亿元,同比多增815亿元;外币贷款减少319亿元,同比少 减441亿元,新增政府债券4548亿元,同比多增636亿元;新增企业债融资2843亿元,同比少增809亿元;新增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9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表外融资减少1145亿元,同比少减2029亿元;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347亿元,同比少减1210亿元。

分部门来看,居民部门信贷回落,企业贷款结构偏优。截至4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上月持平;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

居民部门信贷投放走弱,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有回落。4月单月居民部门贷款减少2411亿元,同比多减2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同比少减600.87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同比多减842.28亿元。企业部门贷款同比小幅多增,中长期贷款表现相对稳健、结构偏优。4月单月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6839亿元,同比多增10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同比少减849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6669 亿元,同比多增4017亿元;新增票据融资1280亿元,同比少增3868亿元。新增非银机构贷款2134亿元,同比多增755亿元。

居民存款减少,预计受按揭提前还款影响所致。4月,M1和M2同比增长5.3%和12.4%;截至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7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4月单月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少增5518亿元;其中,居民部门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元,新增企业部门存款减少1408亿元,同比多减198亿元,新增财政存款5028 亿元,同比多增4618亿元。

从定价来看,5月15日,1年期MLF利率为2.75%,与上月持平。截至5月20日,1年期LPR报3.65%,5 年期以上LPR报4.3%,均与上月持平。

银行息差持续下行

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较2022 年收窄。在银行业绩走弱的情况下,分化格局延续。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净利润减少,同比分别下降1.46%、1.42%和3.01%;城商行净利润维持高增长,同比增长21.4%。与此同时,银行整体息差持续下行。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同比下降23BP,环比下降17BP。

资产质量指标总体稳健,城商行、农商行不良有所上升,资本充足率下降。截至2023 年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62%,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7%、1.31%、1.9%和3.24%,环比分别变化-0.04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0.05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24%,环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0.63%、215.06%、186.05%和138.39%,环比分别变化5.59个百分点、0.88个百分点、-5.57个百分点和4.84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预计受年初信贷“开门红”的投放较多影响。截至2023年3 月末,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6%、11.99%和10.5%,环比分别下降0.31个百分点、0.31个百分点和0.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35%、13.36%、12.39%和 11.94%,环比分别下降0.41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和0.43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一季报业绩走弱,个股表现分化。上市银行一季度营收和净利增速较2022 年走弱,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城商行、农商行继续表现相对较优。2023年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万亿元,同比下降4.39%,出现负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5742.96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较2022年进一步收窄。盈利能力略低于2022年同期,整体保持稳健。

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平均年化ROE为12.69%,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较2022年提升1.5个百分点。细分板块来看,城商行、农商行业绩表现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净利润增速超过10%。一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变化-6.2%、-2.88%、3.99%和3.48%;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0.8%、1.48%、11.73%和11.85%。

从单个银行来看,分化格局延续,部分上市银行营收或净利润保持高增。一季度,西安银行、青岛银行、常熟银行、长沙银行、兰州银行、中国银行和江苏银行等上市银行营收增幅靠前,同比分别增长16.99%、15.54%、13.28%、12.88%、11.98%、11.57%和10.35%;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苏州银行和常熟银行等银行净利润增幅靠前,同比分别增长28.11%、24.83%、23.18%、20.84%和20.60%,另外有13家上市银行的净利增速在10%-20%之间。多数仍为江浙成渝地区中小银行,部分国有大行如中国银行营收增长超预期。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贷款利率市场化成效释放,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收窄,过去依赖规模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传统业务利润空间收窄,银行业务转型加速。2023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受短期融资需求修复的影响实现“开门红”,但以基建和地产为核心驱动的规模增长空间逐步收窄。与此同时,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给银行息差带来压力。

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31BP。东方财富Choice测算数据显示,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79%,较2022年下降21BP。

相比于表内存贷款业务,以财富管理和投行为代表的中金业务具备资本消耗少、周期性弱、市场空间广阔且利润率相对较高等优点,成为银行布局的重点方向。随着中间业务重要性的提升,财富管理转型成为业内共识。

目前,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上市银行对大零售领域的布局持续深入,客户资产稳步积累,财富管理中长期价值不变,有助于持续增厚中间业务收入。2023年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7%,贡献度有待提升,但多家银行零售AUM保持稳步扩张,部分大行和中小行在私行领域布局取得较好成效。截至2022年年末,多家银行的零售AUM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少数银行AUM有所下降。

除了财富管理外,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也在持续加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银行突破获客短板、深耕存量价值、提升服务效率和强化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据上市银行年报不完全统计,2022年,有23家上市银行累计金融科技资金投入1832.45亿元,同比增长9.15%;从单个银行来看,2022年,金融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的银行有7家即国有六大行和招商银行;多数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超过3%。

随着金融科技应用程度加深,加速渠道、经营和风控变革,金融科技对银行的赋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客户消费惯变迁,立足互联网企业思维开展线上业务,借助流量+场景等形式获客,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尤其适用于疫情影响下的非接触式金融场景。二是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算法和模型,依托用户生命周期、行为偏好、资产负债以及外部征信、财税等海量数据进行全面画像和智能营销,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深度发掘存量客户价值,优化经营效率与客户体验。三是借助智能风控应对欺诈、反洗钱及违约等多类风险,构建长尾客户信用体系,对中小微企业 和低收入消费金融客户实现差异化定价和有效的风险管控,降低信用成本。

整体而言,金融科技应用深化正在加速银行渠道、经营和风控变革,能够帮助银行优化客户体验、应对金融脱媒 压力并有效管理信用风险、拓展服务半径,成为改善银行盈利质量的核心手段。

总体来看,经济尚在修复通道中,社融与信贷短期回落,节奏预计更加平稳。在政策层面,稳增长导向不变,存款自律机制改革成效有望逐步释放,银行负债端成本仍有优化空间。叠加重定价压力在一季度集中释放,后续银行基本面有望企稳改善。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jtx.042.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天下周刊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粤ICP备1802332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