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鲁迅再也不愿与衍太太们周旋厮混了,他义无反顾的毅然离开,正如成年后的他同封建传统压力和命运斗争一样不屈不挠。他,有他自身的傲骨和风格。
然而,S城虽有"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的中西学堂,但它已然成了封建顽固派的“眼中钉”,成了"众矢之的",再则他所厌弃的封建思想依然存在,而且也
鲁迅始终秉持追求新民主、新思想的观念,以致在矿路学堂的新风气中能够清晰的发现自我。在维新变法潮流的激荡下,学校里看新书风气日盛,鲁迅不顾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指责,如饥似渴地读起了西方先进思想著作。不得不说,这样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适合鲁迅的。
他在深入研究严复译述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天演论》后便如鱼得水、恣意畅快,迅速接受了在当时有很大进步意义的"进化论"思想,初步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的世界观。这在鲁迅早期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进步的意义。所以说《天演论》对鲁迅新思想的启蒙是最大的。
4)鲁迅欲往日本求学
矿路学堂在“指导思想与方法”上,仍然充满同封建教育妥协的悲情色彩,而且严重脱离和违背实践。鲁迅一生最是痛恨封建主义教育,因此鲁迅觉得还是"一无所能",只得"所余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于是鲁迅探索而渴求新知的目光便投向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国内的教育已无法满足鲁迅,他开启了自己的出国留学之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些打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里的鲁迅无疑就是强者。鲁迅对封建束缚已无比厌弃而奋力冲破和摆脱,因而离乡背井,四处求学,辗转奔忙,甚至海外出国留学。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追求新知,去寻求真理,去寻求理想的精神乐园。
结语《琐记》初读让人感觉在记录琐碎之事,但作者却能做到琐而不碎、零而不乱,就如同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作者选取的事件和细节,看似稀松平常或细小微沫,却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能深刻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
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积极意义,作者如饥似渴读《天演论》的情景,流露出进步青年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知识是人类实现个人价值的载体,人的才能要靠知识才能体现,如果不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大脑,愿望再好终是难以实现。
标签: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jtx.042.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天下周刊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粤ICP备1802332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