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要闻 宏观 证券 产经 汽车 科技 评论 原创 地产 关注 生活 快讯

小针线“绣出”非遗新天地

2022-12-13 09:56:16      来源:南方日报

“通过这一针一线,学生不仅能绣出优秀的手工作品,更绣出他们自信的人生。”在汕头市聋哑学校,洪裕静是一名“编外”刺绣老师,但她除了上课传授刺绣技艺,课余还经常与学生闲聊谈心,谈学、谈生活、谈未来。

到汕头市聋哑学校上课,洪裕静坚持至今已有近10年。作为汕头市非遗项目潮绣传承人,她和儿子方杰先后带领该校285名学生学潮绣、珠绣,更有50多名学生毕业后从事潮绣、珠绣职业工作。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这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勇夺金奖。诚如项目的名称“携手绣未来”,汕头非遗传承人正用他们专业的技艺,创新推广形式传承非遗文化,努力让非遗“活起来”的同时,也让非遗项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相关资料图)

●南方日报记者杨立轩

特殊学生学起刺绣技艺

“携手绣未来”是由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汕头市文化馆依托市级非遗项目潮绣、珠绣,组织文化志愿者到汕头市聋哑学校开展教学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萌芽于2013年,从一开始教学工作就落到洪裕静身上。

洪裕静出身刺绣世家,自小接触潮绣,是汕头潮绣行业非常知名的工艺师。但要到特殊学校当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是摆在她面前的一大难题。

“给学生上课需要用手语,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在洪裕静看来,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述,她还可以凭想象用手语表示,而刺绣是一门传统技艺,有大量专业的词汇表述,这对她来说挑战极大。

在汕头市聋哑学校老师的协助下,课程顺利开展。“最先我们带一些材料包来学校,让学生们体验,没想到很多学生都感兴趣。”回忆起项目起步时的情景,洪裕静记忆犹新。

为了能够更好教学,洪裕静经常向学校老师请教简单手语,还参加学校开办的手语短期培训班。而随着刺绣课越上越多,学生们也慢慢成了她的手语老师。“我教她们刺绣,她们教我手语,互为老师。”近10年坚持教学,洪裕静的心血慢慢结成硕果,先后有285名学生参与学潮绣、珠绣。这些学生的作品屡获殊荣,一点也不亚于其他学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洪裕静在倾注爱心的同时,她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满足,时常会因为学生的灿烂笑容和点滴进步而感动。在她看来,这些孩子容易自卑,经常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通过学会刺绣这项技艺,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信。

事实上,身为汕头市非遗项目潮绣传承人,洪裕静本身的工作非常忙碌。自参加“携手绣未来”项目以来,她每周风雨无阻,逢周二和周四就准时出现在汕头市聋哑学校的刺绣课上。

在她的带动下,汕头市文化系统的年轻志愿者也纷纷加入这一项目。据了解,“携手绣未来”项目至今开展了566场教学活动,3396人次参与其中。过去两年,在参与的成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超过60%。

母子接力传承非遗文化

“学生掌握了这门技艺,如果毕业后从事这一行,既能帮她们自食其力,又能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在汕头市聋哑学校上课时,洪裕静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专注学刺绣,其中更不乏一些好苗子。于是,刺绣的技艺传承慢慢成了教学中的重要工作。

小赵是洪裕静的得意门生之一,毕业后到她的绣馆工作。不过,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小赵还是一名内向的二年级学生。

“我们在刺绣时一般都是坐着绣,小赵比较矮小,一开始只能站着绣。”洪裕静刚到汕头市聋哑学校上课,就注意到这名专注学却不爱和别人交流的女生。那会,洪裕静跟学校反映,希望给小赵一张垫高的椅子,方便她更好学

就这样,小赵一路学,慢慢进步,到了初中毕业时不仅能独立完成作品,刺绣技艺也十分娴熟。“那时她主动提出,要跟随我从事刺绣工作。”得知小赵的想法,洪裕静十分开心,主动上门拜访小赵的父母,经得父母的同意和支持,小赵正式成为一名“绣娘”。

后来,在洪裕静的牵线下,小赵还收获了爱情,与绣馆的另一名学徒组建家庭,结婚生子。这段“因绣结缘”的爱情故事,不仅在行业内传为佳话,也改变了小赵的人生。

像小赵一样,汕头市聋哑学校至今已有50多名毕业生先后从事潮绣、珠绣职业工作。“携手绣未来”项目除了培养一大批“绣娘”“绣郎”,洪裕静的儿子方杰也加入接力传承。

方杰是一名“90后”,自小对刺绣有浓厚兴趣,如今已是珠绣市级非遗传承人和潮绣工艺美术师。他的作品给潮汕刺绣带来许多崭新的活力和理念,把红头船、工夫茶、红粿等潮汕民风民俗元素融入设计中。

近年来,在母亲的影响下,方杰经常到汕头市聋哑学校开展潮绣、珠绣教学,为传承非遗项目贡献青春力量。他希望,把刺绣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他们了解非遗技艺,了解潮汕文化,让新一代年轻人可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创新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项目有了保护之后如何更好传承,是洪裕静这10年来教学的感悟,也是汕头文化部门和非遗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为民间艺术,非遗的精髓在于传统手工技艺。但很多非遗传承人一辈子潜心研究技艺和创作生产,不擅长将传统文化推广出去,不少非遗项目面临“人走艺失”的传承困境。

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告诉记者,像“携手绣未来”项目一样,开展近10年来,除了让汕头市聋哑学校众多学生掌握刺绣技艺并获得工作机会,也让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而搭建了这一教学平台,发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非遗文化得到了创新传承以及更大范围推广。

在汕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进入校园。工夫茶艺、剪纸、棋艺、英歌舞、灯谜、潮菜等非遗文化先后引入课堂,不仅是在中小学校,甚至走进了大专院校。

2021年11月,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别聘请抽纱、木雕、剪纸、茶艺、潮菜、印章镌刻技艺等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8名大师担任非遗项目导师。

汕头市文化馆也探索新的非遗传承方式,先后开展“工夫茶沙龙”“我是非遗小小传承人”“非遗集市”等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专业培训、文创集市等形式,为非遗文化传播搭建互动平台。

自2017年起,汕头市文化馆还在全国率先推出“非遗讲坛”,邀请非遗传承人现身授课,将非遗知识传递给大众。截至今年6月,“非遗讲坛”已连续举办了54期,吸引现场观众超过5000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12万人次。

据了解,汕头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个,省级项目51个,市级以上项目16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56人,市级以上传承人219人。

“非遗项目申报后,如何长久活下去、真正活起来,是我们在保护传承工作上的一个考题。”陈少冰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创新推广传承方式,探索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 聋哑学校

最近更新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jtx.042.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天下周刊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粤ICP备18023326号-5